導讀:據路透社等海外媒體報道稱,特朗普政府在周五(1月3日)突然采取措施限制人工智能軟件出口,以期將敏感技術排除在競爭對手的控制之外,來針對中國等國家。而這項規(guī)定于1月6日生效。
最近的美國可謂是話題制造者,新年伊始,在成功送“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爬上熱搜之后,其在周五宣布的又一項舉措在另一個領域同樣掀起了軒然大波。
據路透社等海外媒體報道稱,特朗普政府在周五(1月3日)突然采取措施限制人工智能軟件出口,以期將敏感技術排除在競爭對手的控制之外,來針對中國等國家。而這項規(guī)定于1月6日生效。
就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新規(guī)來看,本次限制內容為從美國出口某些地理空間圖像軟件的公司,必須申請許可,才能將其發(fā)送到其他國家(加拿大除外)。按照曝光內容,具體包括應用于智能化傳感器、無人機、自動駕駛、衛(wèi)星和其他自動化設備的目標識別軟件(無論民用或軍用)都在限制范圍之內。
這條法令由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yè)和安全局(BIS)發(fā)布,該機構主要職責是通過確保實施有效的出口管制及條約合規(guī)體系,以保障美國的國家安全、促進外交政策和經濟目標的實施,并保障美國戰(zhàn)略技術的持續(xù)領導地位。
而此前,曾引發(fā)廣泛熱議的“實體清單”事件也是由BIS全權負責的,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華為等中國公司和機構拉入“實體清單”,10月該清單再次將中國的??怠⒋笕A、曠視等公司列入其中。
依賴地圖的企業(yè)均將受損
剛剛進入2020年不過幾天時間,特朗普政府就延續(xù)了去年對中國的技術管制,突然于周五宣布了該項人工智能軟件出口限制條令。
文件有關受限制“軟件”的定義
根據美國政府發(fā)布的公開文件,本次新規(guī)中的地理空間圖像軟件是指為訓練深度神經網絡以自動分析地理空間圖像和點云而“專門設計”的軟件,這類軟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特征:
提供圖形用戶界面(GUI),使用戶能夠從地理空間圖像和點云中識別對象(例如車輛、房屋等)以便提取感興趣對象的正面和負面樣本;
通過對正樣本進行縮放、顏色和旋轉歸一化操作,減少像素變化;
訓練深度卷積神經網絡,從正樣本和負樣本中檢測目標物體;
使用經過訓練的深度卷積神經網絡,通過將正樣本中的旋轉模式與地理空間圖像中目標的旋轉模式進行匹配,來識別地理空間圖像中的目標。
技術說明:點云是給定坐標系定義的數據點的集合,點云也被認為是數字化曲面模型。
從文件內容不難看出,這項規(guī)定的發(fā)布可能將致使用到航拍地圖、3D地圖的企業(yè),無人機和自動駕駛等公司受到影響。
規(guī)定中特意強調的GUI是對成品軟件的限制,像TensorFlow、PyTorch等提供的圖像處理的框架可能不受限制,但AWS和GCP上直接提供的地圖處理API的平臺則無法正常使用。
此外,在文件中還提及,美國政府目前計劃提議一個《瓦森納協(xié)定》下的多邊體制,對這些項目實行多邊控制。而《瓦森納協(xié)定》是美國等42個國家對傳統(tǒng)武器與軍民兩用貨物技術進行出口控制的一項協(xié)議,它沒有正式列舉被管制的國家,但中國不在締約國家之列,也會受到管制。
蓄謀已久的封鎖
其實,從2019年開始,美國針對中國的技術管制已經不再是鮮聞,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對中國等國家實行技術限制,當然這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2018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了《2018年出口管制法》,這部法律給新興技術和基礎技術出口增添了限制規(guī)定。
同年的11月19日,美國商務部BIS提交了一項技術出口管制體系框架,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加強14項高科技領域的出口限制,其中包括11項技術涉及人工智能,并向公眾征求意見。
具體的11項人工智能技術包括::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例如腦模擬、時間序列預測、分類)、進化和遺傳計算(例如遺傳算法、遺傳編程)、強化學習、計算機視覺(例如物體識別、圖像理解)、專家系統(tǒng)(例如決策支持系統(tǒng)、教學系統(tǒng))、語音和音頻處理(例如語音識別和制作)、自然語言處理(例如機器翻譯)、規(guī)劃(例如日程安排、游戲)、音頻和視頻處理技術(例如語音克隆、深度偽造)、AI云技術、AI芯片組。
2019年,則是美國限制技術出口,直接打壓中國公司的開始。1月10日,美國限制出口人工智能技術的法規(guī)結束公眾征求意見階段,正式進入起草階段。
在5月份時,一張“實體清單”將華為徹底排除在美國之外,包括谷歌在內的美國公司紛紛開始和華為撇清關系。隨后,包括曙光在內的5家中國超算企業(yè)進入出口管制名單。
2019年10月,管制升級,美國商務部更進一步將中國的??怠⒋笕A、曠視、科大訊飛、商湯、依圖等8家人工智能企業(yè)列入實體清單,規(guī)定英偉達、英特爾等公司不得出售芯片給這些企業(yè)。
顯而易見,美國的AI“閉關鎖國”政策在不斷加緊,針對中國等國家的依圖也暴露無遺。
而這次,美國能否如愿呢?
雄獅在覺醒
美國還是人工智能第一大國,但事實表明,中國正以后來居上的態(tài)勢追趕,躍居次席的同時,還保持著高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
清華大學《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AI發(fā)展報告》中顯示,在2013年到2018年之間,中國的AI產業(yè)吸引了全球60%的人工智能資金,在人工智能研究論文的數量和引用上,均排在了第一位。
在2018年時,針對BIS提案的關于人工智能技術限制出口的舉措,新美國安全中心研究員艾爾莎·坎尼亞(Elsa Kania)曾評論稱,中國已經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創(chuàng)新引擎,并早晚將成為該領域中的超級大國,所以美國商務部試圖用當年限制導彈技術出口的辦法來襲遏制中國的挑戰(zhàn),是不會奏效的,中國必將在這一領域成為“長期的挑戰(zhàn)”。
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在去年年初發(fā)布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也提到,中國已經成為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最積極的國家。
從五方面來看原因,其一,中國是目前數字技術應用最發(fā)達的國家,大量的數據資源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提供了關鍵的便利條件;其二,中國人工智能市場氣氛活躍,多家中國大型互聯(lián)網公司制定了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發(fā)戰(zhàn)略,許多初創(chuàng)企業(yè)也正致力于進行和人工智能行管的產品和技術的研發(fā);其三,中國政府已將人工智能技術納入國家“十三五”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當中;其四,中國民企對人工智能的積極性,使中國人工智能總投入已經超越了美國;其五,底層廉價的勞動力也是中國人工智能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而此次新規(guī)發(fā)布后,同樣引起了廣大網友們的質疑之聲。
技術交流已經成為世界一體化中最直觀的體現(xiàn),采取“閉關鎖國”政策無疑是一記七傷拳,比如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消費品,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消費國,如果將閹割版的iPhone售往中國,還能引起消費者多大的購買興趣?
再者,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等新興技術已經不再是產業(yè)圈追隨的前沿了,在國內多所高校已經設置了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等專業(yè),學研界的與時俱進正為日后產業(yè)發(fā)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原動力和知識儲備。
未來美國是“奸計得逞”,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來日方長,我們且行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