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

技術

物聯(lián)網世界 >> 物聯(lián)網新聞 >> 物聯(lián)網熱點新聞
企業(yè)注冊個人注冊登錄

信息授權本該你情我愿

2021-07-07 09:02 新浪科技綜合

導讀:得流量者得天下,平臺對數據的渴求與日俱增,既是培養(yǎng)用戶黏性的需要,也是激烈競爭下的生存法則。

忍無可忍,終于可以無需再忍。7月6日,《深圳經濟特區(qū)數據條例》引發(fā)了一片拍手叫好。App“不全面授權就不讓用”、大數據“殺熟”、個人信息收集任性、強制個性化廣告推薦,《條例》中提到的問題,每一條都正中用戶下懷,被詬病已久。

隨口一提的商品,下一秒就出現(xiàn)在了購物App的首頁;相冊里的打卡,扭頭就能在種草App上看到一堆同款……說過的話、拍過的照,你可能早就遺忘,但互聯(lián)網總會幫你記住。在萬物互聯(lián)的時代里,在數不勝數的巧合面前,用戶苦“數據劫持”久矣。

幾十年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早已過了收割人口紅利的草莽時代,但流量至上的邏輯還在。從搶人頭到搶數據,從拉增量到開發(fā)存量,格局既定的互聯(lián)網行業(yè),無一不是循著類似的路子在開疆拓土。得流量者得天下,平臺對數據的渴求與日俱增,既是培養(yǎng)用戶黏性的需要,也是激烈競爭下的生存法則。

于是,不安分的手越伸越長,想知道的內容也越來越多。頭像、昵稱、通話、好友、相冊、搜索記錄、備忘錄,在用戶點選“同意”的那一刻,平臺便獲得了解碼的鑰匙,抽絲剝繭之后,勾勒出一個素未謀面卻盡在掌握中的你。就此,用戶則在不知不覺中墜入了平臺量身定制的“溫柔鄉(xiāng)”。

平臺得到信息和流量,用戶收獲知心和便捷,交易看似公平,但總有些秘密被一目十行地忽略了。哪些信息會被收集、開放的權限有何用處、泄露的風險有多大,長篇又復雜的協(xié)議書,沒有誰能會仔細辨析。

告知不等于同意,但沒人能拒絕。畢竟,若不同意,可能會喪失網上沖浪的入場券。從購物到外賣,從租房到打車,從點餐到點歌,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步履維艱。就連與他人的交流渠道也掐斷。

一座獨立于網絡世界之外的孤島,便是用戶拒絕交出信息的代價。那些流向黑產的個人隱私,那些被肆意叫賣的身份背景,那些被默許儲存的賬戶密碼,深淵凝視著你,一覽無余,而你一無所知。

發(fā)展所需也好,利益誘惑也罷,平臺的欲望在膨脹,用戶的話語權被壓縮,互聯(lián)網讓物物交易信息對稱,卻掩蓋了數據交易的透明性,一句“解釋權歸平臺方所有”便能將作惡成本降到最低。

深圳的重拳之前,《民法典》明確了對數據信息權的保護,工信部也接連發(fā)文,強調加強網絡數據和用戶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另外,天津、貴州、安徽等多地的數據立法正在落地,或者已經提上了日程。作為數據的載體,手機廠商也頻頻出招,隱私保護相關功能已經上線。

毫無底線的信息索取應該被發(fā)現(xiàn)、被警惕、被拒絕。當科技滑向另一個極端,當人被異化為數據拼湊的個體,隱私曝露日下,沒有人希望從互聯(lián)網的窗口望出去,目之所及,一覽無余。